特斯拉Robotaxi服务Bug频频出现,系统性问题究竟是谁的锅?
在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推进中,特斯拉Robotaxi的一次“死循环”事件引发广泛关注:一辆正在运营中的Robotaxi在停车场中不断打转,即便远程支持人员尝试介入,车辆依旧无法脱困,最终陷入了“无限循环”。这一幕迅速在社交平台传播,成为FSD(Full Self-Driving,全自动驾驶)系统稳定性与安全性的新争议焦点。
但真正令人警觉的,不只是这辆车转个不停的滑稽画面,而是这一事件所揭示出的系统性问题:路径规划逻辑闭环、远程干预失效、传感器体系单一,以及网络化控制机制的脆弱。这不仅是一次技术Bug,更是一次全链路能力的警示。
不是孤例,而是系统性反复
自2024年6月特斯拉在奥斯汀上线Robotaxi服务以来,关于FSD表现不佳的反馈就层出不穷:误闯车道、急刹车、目标识别失败等案例频频出现。早在Robotaxi上线首周,美国NHTSA(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便已表示担忧,媒体甚至将其形容为“自动驾驶史上最仓促的商用试验”。
此次事件暴露出FSD在封闭或复杂场景中的路径规划算法容易陷入逻辑死锁,缺乏动态高精度感知能力,而特斯拉长期坚持的“纯视觉”路线 —— 拒绝使用激光雷达或毫米波雷达 —— 进一步限制了其边界场景的适应能力。
远程干预失灵,可靠性堪忧
理论上,当Robotaxi出现判断失误时,特斯拉远程支持人员应能介入干预。但在本次事件中,多次远程尝试均无效,车辆依旧按照其错误路径打转,说明远程操控机制存在严重可靠性问题。
更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并未公开其远程干预机制的技术细节与可靠性数据,这使得其在公众与监管层面面临极大质疑。如果连一个简单的停车场场景都无法有效接管,那么其在复杂城市环境中的部署安全性就更值得怀疑。
视觉优先路线面临现实挑战
特斯拉坚持端到端的纯视觉路径,强调通过摄像头+神经网络即可实现人类级别的驾驶感知与决策。但这次事件证明,在光照不足、场景模糊、结构重复的停车场中,单一视觉系统容易陷入误判。
这也加剧了系统对输入图像质量的依赖,而缺乏冗余机制与多传感器融合手段,在应对复杂边界条件时风险倍增。目前,已有自动驾驶厂商明确转向多模态传感方案,这一分野很可能成为未来行业安全能力的分水岭。
自动驾驶的安全,不只是算法问题
Robotaxi系统并非孤立的AI模块,而是车端、云端与远程控制端之间高度耦合的网络化系统。一旦任一环节失效,整车安全即无法保障。
例如:
远程控制系统的指令优先级设置是否合理?
网络通信链路是否具备足够容错能力?
系统在陷入算法循环后是否仍允许人工介入?
这些看似技术细节的问题,实则构成了自动驾驶能否在真实世界可靠运行的基石。
从网络安全视角来看,此类系统也可能因控制权限错配、信号延迟或通信中断而形成“系统自闭”风险:即便不是被攻击者操纵,也会因设计缺陷导致安全功能形同虚设。这起Robotaxi“无限循环”事件,看似是一场算法的低级失误,实则暴露了当前自动驾驶在路径规划、远程操控、感知融合与系统韧性上的深层缺陷。
我们不能简单将其归因于“AI还不够聪明”,而应认识到,自动驾驶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将控制逻辑、传感系统、网络通信、安全防护、人工干预等多环节纳入整体设计。真正的无人化,不只是把人“请出车外”,更是要确保系统在每一个极端场景下都能“稳住局面”。这不仅关乎技术进步,更关乎公众信任与城市安全。
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技术创新固然关键,但构建具备充分冗余、可控性及安全韧性的系统架构更为重要。随着Robotaxi从试验阶段逐渐迈向实际道路运营,其安全性能必将接受来自监管、市场和公众的多维度检验。

加入微信
获取电子行业最新资讯
搜索微信公众号:EEPW
或用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