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价格战终于打不下去了
前段时间,坐稳新能源汽车销冠已达两年之久的比亚迪遭遇了一股逆流。先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在《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里不点名地批评比亚迪于5月23号大幅降价,引发新一轮价格战恐慌,紧接着,长城、吉利等传统车企在媒体访谈和行业论坛上对比亚迪展开猛烈的炮火攻击,试图将不正当竞争、掀桌子、扰乱市场秩序、内卷卷王的标签焊死在比亚迪的脑门上。中汽协绵里藏针,长城、吉利连番炮轰,似乎只有比亚迪挥舞起来的那把价格屠刀才是当下本土智能电动汽车市场乱象的罪魁祸首。一口又一口沉甸甸的黑锅扣在了比亚迪的头上,比亚迪及其掌门人船夫哥成了破坏市场良性生态的公敌。或许是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和重重敌意,船夫哥在6月6日的比亚迪2024年度股东大会上数次哽咽,并重申不拉踩对手、不抱怨环境的长期主义。说起来,比亚迪之所以成为传统车企的众矢之的,无非是因为友商试图把水搅浑,让不明真相的群众把比亚迪当成价格战的罪魁祸首而已。在国家下力气整治内卷式竞争、反对价格战的大环境下,把价格战的锅甩给比亚迪可谓一箭双雕,一来,在消费者注意到自家车型在某些地方偷工减料时可以转移火力,将矛头乾坤大挪移给比亚迪,让比亚迪替自己分担一部分舆论压力;二来可以破坏比亚迪的品牌形象,进一步瓦解比亚迪在高端化上的努力。说来说去,核心原因是不愿意咬着牙顶着压力再打越来越无法承受的价格战了。经过两年半的消耗之后,大部分车企的血槽都快要耗干了,再玩下去就有沦为“车圈恒大”的风险了。既然问题的关键是“价格战”,那么,最值得思考的问题便是,价格战到底能不能停下来呢?
成本上涨压力来袭
战争一响,黄金万两。技术战、营销战、舆论战、价格战,任何形式的战争最终打的都是钱粮。在过去的两年多里,之所以本土车企大打价格战,主力车型的价格越来越低,其核心原因在于电动汽车的成本大项-电池-的价格节节走低。 也就是说,一众电池厂商和上游产业链贡献了本土车企打价格战的大部分钱粮。伴随着增程混动车型的崛起和纯电车型占比的下降,以及欧美汽车市场上出现的电动化逆流,与2023年年初相比,电池系统的度电价格接近腰斩,也直接将不具备规模效应的二线电池厂商和上游矿厂的股价拖进了寒冷的冬天。
《道德经》有云,反者道之动,祸兮福之所倚。既然电池的价格已经跌无可跌,接下来是不是有可能再度从谷底爬起,甚至复制四五年前的上涨轨迹呢?答案是有可能。第一,在消费者喜好的推动下,电池需求有了大幅度上涨的迹象。经过2020-2025长达五六年的市场教育,伴随着充电桩的大基建热潮,破除了续航焦虑、培养出烧油焦虑的消费者对使用成本更低的长续航纯电车型的青睐大增,造就了增程车型落寞、纯电车型崛起这个本土智能电动汽车市场今年最大的趋势之一。随着纯电车型再度占领了销量的高地,电池需求同时受益于纯电车型占比提升、消费者更青睐长续航车型的双重趋势,电池也再一次超过智驾系统,成了智能电动汽车中成本最高的系统,没有之一。第二,伴随着全国性自上到下的反内卷,电池上游产业链开始了主动控产能,当供应端收紧进一步加剧供需失衡时,电池价格的上涨将再度成为必然。既然支撑本土车企打价格战的主要力量是低廉的电池价格,那么,伴随着电池价格的上涨,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车企退出价格战的战场。
图片来源:小鹏汽车
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偏寻苦命人。对进退失据的本土车企而言,另一个成本压力来自六十天账期。这个让本土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拍手称快、让本土车企暗地里把牙咬碎的新政策,一则是为了杜绝“车圈恒大”的风险,避免大车企的倒下引发系统性风险,向整个产业链蔓延,二则是为了敦促本土车企早点退出损人不利己的价格战,之前靠拿捏供应商、凭借超长账期无息借款给价格战续命,算什么好汉?把供应商绑上战车的花活玩不下去了,再加上电池价格即将上涨的一盆冷水,在目前的价格体系下,车企正面临日益紧绷的财政压力,预示着价格战失去了继续打下去的动力和财力。
破内卷,为了更美好的明天
部委敦促杀红了眼的车企们停止价格战,要求他们落实对零部件供应商的六十天账期,对于这种监管,很多人表示违反了自由市场的精神,甚至援引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汽车行业在经历过残酷价格战之后涅磐重生的故事,表示价格战会挤压中小车企的生存空间,加速产业出清,推动市场集中度的大幅提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当然可以借鉴这段美国汽车行业发展史,但此一时彼一时,我们面临的是完全不一样的全球汽车市场竞争格局。
图片来源:彭博社
当时的全球汽车产业完全集中在欧美,美国本土企业只有市场份额不足5%的少量欧洲车企参与市场竞争,其价格战的结果是肉会烂在锅里,可以起到本土企业内部洗牌的目的,美国也就此形成了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巨头垄断90%市场的格局,行业出清并没有威胁美国的全球产业地位。但是,中国本土汽车市场面临着欧系、日韩、美系等外资车企的充分市场竞争,若放任价格战打下去,其最终的结果是会有越来越多的本土车企撑不下去,最终卖身外资车企。小鹏、蔚来、零跑近几年就有大量股权被“贱卖”到了外资车企的手里,某些媒体美其名曰“反向合资”,但韩国现代起亚高管的发言更加符合现实,起亚中国首席运营官杨红海表示“我们烧钱都能把中国车企烧死,等中国车企打价格战打破产了,我们再来收购。”
图片来源:UPOWER
彼之蜜糖,我之砒霜。价格战推动了美国汽车产业当年的升级,却大有可能造成中国本土车企被家大业大、资金雄厚的外资车企收购的结局,此时出台反内卷政策约束电动汽车行业的无序竞争,具备极高的现实紧迫性和前瞻性。
而且,无底线的价格战将极大地消耗车企的资源,当企业陷入以价换量的恶性循环,毛利率被极端压缩,就只能削减无法带来短期效益的长期研发投入,这将带来技术突破的放缓,一旦本土企业在价格的红海和低价的漩涡中丧失了对BBA、特斯拉的技术优势,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历经二十年好不容易建立的全球竞争力和技术创新领导地位就岌岌可危了!
写在最后
消费者或许对本土车企领衔的价格战喜闻乐见,但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旦本土车企因为恶性价格战陷入全行业的亏损并丧失技术的主导权,到时候外资车企割韭菜的镰刀可是会更加地明闪闪。来自成本和监管的双重压力意味着价格战即将停息,预示着涨价潮或许来袭,要购买汽车的消费者们不要再等下去了!

加入微信
获取电子行业最新资讯
搜索微信公众号:EEPW
或用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