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百年孤独的半导体大厂

国际视野 时间:2024-02-27来源:半导体产业纵横

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程中,许多公司经历了合并、收购、重组等变革,因此一些历史悠久的公司可能已经不再独立存在,而是成为了其他大公司的一部分。同时,新的半导体公司也在不断涌现,它们可能在未来成为行业的领军者。

从制表机到举世闻名的大厂:「人才」IBM

IBM 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电子计算机发展前的几十年。有人说,从 19 世纪到 20 世纪,再到 21 世纪,IBM 的存在,让惠普、微软、苹果看起来更像是 IT 世界的「子辈」;Facebook、Google 和 Twitter/X 更像是「孙辈」。穿越了一个世纪,IBM 的历史上有一些精彩的节点。

1911 年金融家佛林特合并三家公司成立了 CTR,主营天平、磅秤、计时钟和制表机的生产与销售。三家公司都有较高技术含量,创始人当时都可以说是科学家,且人数比较多,并购后财务与营收增长都不理想,负债累累,濒临破产。

佛林特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正好托马斯·沃森被 NCR 扫地出门。NCR 于 1884 年成立,至今仍在全球 140 多个国家和地区运营,2021 年营收 70 亿美元,其创始人号称「现代销售之父」,对沃森影响深远。沃森在 NCR 工作 18 年,从基层销售做到 NCR 二号人物,业绩一贯优秀且在业界名声鹊起。帕特森觉得沃森在销售团队影响力太大,风头盖过了自己,故以 5 万美元的代价找了个借口让沃森走人。

从刚进去被人排挤,到 1924 年把公司更名为 IBM,直至 1956 年离开人世,沃森一直服务于 IBM。在职期间,公司从营收 300 万美元、员工 1300 多人,增长到 9 亿美元(与 2016 年 210 亿美元相当)、员工 56000 多人,无数荣耀加身,完成从打工者到老板的逆袭,把 IBM 变成「家长式管理的家族企业」,沃森创造了一个奇迹。

转折点是 PC。1981 年进军 PC 后,IBM 在 2C 和 2B 同时出击。在华为推出手机之前,世界 500 强中很少有同时能 B 端和 C 端两个市场做到极致的企业。1983 年 IBM 在个人电脑市占率高达 80%,根本原因是 IBM 的资源和品牌实力远非竞争对手如苹果之所及,而不是自身对 C 端市场的理解及建构在此基础上的产品研发与运营模式,IBM 在 80386 及 OS/2 等一连串的失误,就是上述观点之明证。换句话讲,IBM 在个人电脑上的短暂成功有很大的偶然性,当偶然性遇到开放标准后,IBM 随即就在个人电脑市场快速走上了下坡路。

为了突破种种,IBM 一直坚持人才内部提拔,几乎所有高管都内部提拔。

老沃森是一个典型的家长式领导,靠人治管理 IBM,重视销售和研发等能给企业带来看得见摸得着效益的人才。在管理上老沃森非常自信,不重视人力、财务和工业工程方面的干部。小沃森虽建立了「业务+职能」的组织架构,并建立了学院以培养人才,但由于职能线的高级领导多源自业务线,等他们轮岗到职能线做高管之时,底层「三观一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方法论)已基本定型,管理特别是组织管理的分水岭不是术而是道,而道与「三观一论」密切相关,靠干部在实践中「悟」和上司的「践」。

管理理论滞后,没有发育出 IBM 这样巨型复杂组织当如何管的先进理论。这里有一个证据,IBM 董事会决定换帅时,内部固然找不出合适的接替人,甄选委员会很长时间放眼全美都找不到合适人选——包括 GE 韦尔奇在内,董事会都不是特别有信心。

IBM 在 1991 年到 1993 年连续三年巨额亏损,是市场让 IBM 在还之前在管理上所欠下的帐。代价实在太大,如果没有之后雄才大略的郭士纳,IBM 早就消失在尘土中了。

兼并整合,换来英飞凌

德国西门子股份公司(SIEMENS AG)创立于 1847 年,是全球电子电气工程领域的领先企业。由维尔纳·冯·西门子(Werner von Siemens)和约翰·格奥尔格·哈尔斯克(Johann Georg Halske)在柏林成立的西门子和哈尔斯克电报建设公司,主要生产由西门子发明的指针式电报机。

20 世纪 50 年代,随着战争的结束,西门子在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开设了新基地,计算机和半导体设备也开始于此阶段。此外,该公司还生产洗衣机和心脏起搏器等电子设备。

1966 年,最初成立的 Siemens & Halske 和西门子-舒克特 Siemens-Schuckertwerke(SSW,成立于 1903 年)以及 Siemens-Reiniger-Werke(SRW,成立于 1932 年)合并成立了 Siemens AG,也就是现在的西门子股份公司。

1969 年,西门子还为半导体业务建立了专门的事业部,但在 1979 年 AMD 买下了西门子在美国分部的股份。

1999 年,西门子的半导体业务被分拆。4 月 1 日,英飞凌科技(Infineon Technologies)在德国慕尼黑正式成立。随着公司的独立,该公司也可以更加自由地吸引西门子以外的新客户。

公司成立的第一年,就生产并供应芯片卡(包括不限于手机 SIM 卡、支付卡、安全芯片以及护照、身份证和其他官方文件的芯片)。虽然是独立运营的第一年,但英飞凌首个财年就实现 7000 万美元的利润。公司成立第二年,2000 年便成功在德国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欧洲最大的半导体公司之一。

2000 年,英飞凌开始专注于移动通信、互联网接入、电子银行、电子和移动商务以及创新的安全和身份验证系统。在同一时期,公司还推出了第一个蓝牙芯片组。

2004 年,英飞凌以 8000 万欧元现金(1 亿美元)收购了中国台湾集成电路设计公司 ADMtek Inc(上元科技),这也是该公司首次收购亚洲半导体公司的控股权。新公司在新竹设立,专注于宽带客户终端设备 (CPE) 集成电路的开发。

2016 年 8 月上任的英飞凌科技 CEO 莱因哈德·普洛斯(Reinhard Ploss)一直试图成为一名行业整合者。

2015 年 1 月,英飞凌完成对美国国际整流器公司 (International Rectifier) 的收购。该并购为英飞凌增加了更多电源管理系统技术,进一步加强了其在功率半导体方面的优势,并整合了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即氮化镓)领域的先进技术。

2016 年 10 月,英飞凌科技收购了荷兰 MEMS 设计公司 Innoluce,用于补充其为蓬勃发展的自动驾驶技术传感器市场的领先优势。Innoluce 由飞利浦分拆而来,主要销售基于谐振 MEMS 反射镜和相关信号处理集成电路的固态激光扫描模块。

2017 年英飞凌科技曾经试图收购美国 Cree 公司的半导体部门,但是 Cree 最后表示无法满足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要求,此项并购也随之流产。

2018 年 2 月,英飞凌科技还收购了 Merus Audio 公司,进一步巩固英飞凌科技在人机交互(HMI)领域的技术专长。

目前,英飞凌拥有了相对全面的产品线。

交杂兴衰的「百年老店」东芝:豪赌失败

结果不都是尽人意的。英飞凌在历史上的一段时期内,把东芝视为最强有力的对手,然而 2021 年,据日媒报道称,东芝正考虑按主要业务将公司分割成基础设施、器件及半导体存储器三部分,而后重组为三家企业。对于一家大型日本公司来说,拆分为几家上市公司这还是第一次。媒体对此评论称,「拆分东芝意味着日本大型工业集团的时代结束了」。

2023 年 12 月 20 日,拥有 148 年历史的日本制造企业东芝集团正式退市,结束其自 1949 年以来的 74 年上市历程。

回顾东芝的开始,1875 年,一位名叫田中久重的发明家,在东京创立了一家工业制造所,专门生产电信设备和电灯泡。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一家电信设备公司,也是东芝的雏形。1882 年,田中久重的继承人田中大吉将其改名为田中制造所,并在 1904 年正式成立了芝浦制作所株式会社。这家公司主要从事重型机电制造,逐渐成长为日本工业界的领军企业。

东芝发明了许多个日本第一:第一个白炽灯,第一台电风扇、水轮发电机、电动冰箱与洗衣机、晶体管电视等等。其最为人所知的成就是全球第一台笔记本电脑 T1100,这一产品奠定了日后笔记本电脑的标准形态,也造就了东芝此后近十年的 PC 霸主地位。在中国市场,消费者最熟悉的东芝产品也是家电与电脑产品。

巅峰时期的东芝,不仅雄踞家电领域,还涉足了半导体、医疗器械以及核电能源、基建领域,是日本制造业巨头之一。

东芝还曾是世界上最早拥有闪存研发技术的公司。1984 年东芝就研发出闪存技术,却因公司领导层在半导体业务上决策失误,过于重视当时成熟且盈利的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业务,因而未能尽早布局闪存业务,一再错失市场良机后,最终在半导体领域被美韩竞争对手超越。

2023 年 12 月 8 日东芝就与罗姆公司联合宣布了投资总额为 3883 亿日元的功率半导体扩产计划。报道称,日本经济产业省将向两家公司提供最多约 1300 亿日元(约合 65 亿元人民币)的补贴。

功率半导体作为提高电子设备节能性能的元件被广泛使用。随着全球脱碳趋势的加速,预计到 2035 年,该市场规模将增长至 13.4 万亿日元,相较于 2022 年将增长五倍。然而,日本企业在市场占有率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企业。东芝将扩建位于石川县能美市的工厂,以加强目前主流的硅功率半导体芯片的生产。预计将于 2025 年 3 月开始供应。

功率半导体,会给这位百年老店带来逆袭吗?我们拭目以待。

关键词: IBM 英飞凌 东芝

加入微信
获取电子行业最新资讯
搜索微信公众号:EEPW

或用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请文明上网,做现代文明人
验证码:
查看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