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无法在创新上超越中国,除非有机械工程师,或者机器人
美国在努力将制造业迁回本土方面正在落后,而最大的障碍就摆在眼前:机械工程师的短缺。虽然中国每年有超过 35 万名机械工程师毕业, 而美国却不到 4.5 万名 。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上的差距,而是一个结构性劣势,可能会限制我们扩大工业创新的能力。而且这还不包括其他同样关键的工程领域,如工业、控制和制造,这些对美国的未来制造业都至关重要。
我在过去的20多年里,在国家级研究实验室、初创企业和开源倡议等领域从事机器人和自动化工作。在每一个环境中,公式都保持不变:你需要有人才和工具,有熟练的工程师来设计和整合解决方案,以及自动化技术,让小团队能够扩大他们的影响力。
如果我们认真考虑将制造业带回美国,我们不能只关注政策。我们需要一个国家战略,投资于 STEM 教育 和实用、可扩展的机器人自动化。
工程师差距阻碍了从中国迁回本土
机械工程师是制造业的基础。他们设计系统、解决集成问题,并将软件与物理执行连接起来。但随着教育成本上升和公众对制造业的看法仍然过时,越来越少的学生追求工程职业。而且太少的人了解这些角色对全球竞争力的影响。
与此同时,其他国家正在着眼长远。中国的工程教育投资涵盖大学、职业学校和政府支持的学徒制。这种国家管道建设可扩展的工业能力。
在美国,我们需要一个类似的策略。这意味着早期接触 STEM,更容易获得工程学位,以及突出现代制造业实际样子的项目——自动化、精确,并且越来越多地由软件定义。
机器人不会取代人类——它们将帮助我们扩大规模
自动化不是关于取代工作。它是关于使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用更少完成更多。这对中小型制造商尤其如此,它们通常缺乏资源来建立大团队或自行部署尖端系统。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看到了合适的自动化平台如何使单个工程师的产出倍增。但我也看到了这些工具的不易获得性。小型制造商通常被排除在自动化对话之外——不是因为没有需求,而是因为成本、复杂性和技术要求仍然太高。
这也是我十多年前帮助启动 ROS-工业的原因之一——为了让机器人技术更加开放、模块化和可扩展。但如果没有教育、培训和支援,开源也只会走一段路。我们需要解决这三个方面的政策。
为什么是现在?
尽管多年来一直有再本土化的口号,但贸易政策本身并没有带来有意义的复苏 。工厂产量仍然不稳定,供应链仍然脆弱,许多中小型生产者缺乏扩大规模所需的工作力和技术。与此同时,全球竞争对手在自动化、基础设施和技术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投资——不仅增加了产能,还增强了韧性。
同时, 美国已经落后于为新的劳动力经济现实做准备。自动化不再是未来的概念——它已经是当下的要求。然而,采用仍然分散,技能提升工作也没有跟上行业需求。
如果我们现在不采取行动——在重塑本土化动力真实存在且两党支持的情况下——我们将错失一个狭窄的机会窗口。其他国家如中国已经正在建立系统和劳动力来主导下一时代的工业创新。这不仅仅关乎就业。它关乎维持战略能力、加速生产力以及确保长期经济韧性。
投资于人和工具
美国制造业的未来取决于两件事:人和赋权他们的工具。这意味着重新思考我们如何资助 STEM 教育,扩大工程职业的准入,并为最需要自动化的制造商使其实用化。
如果我们将教育、劳动力发展和机器人视为单独的对话,那么重塑本土化将不会成功。它们是深度相互关联的。我们需要机械工程师来设计系统,我们需要自动化来帮助他们扩展。没有两者,我们将继续达不到我们的工业目标。

加入微信
获取电子行业最新资讯
搜索微信公众号:EEPW
或用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