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个大早, 赶个晚集: 苹果AI的曲折之路
编者按:今年的WWDC 2025看完了,相信有不少观众看完之后的反应都是:“啊?就这?”去年开始画的Apple Intelligent大饼,一直到今年WWDC大饼还是没彻底烙好。甚至,更有Apple 员工爆料称,去年WWDC上演示的Apple Intelligent 功能,只有全新的Siri唤醒动画特效是真正做出来的,其他大部分效果更是连文件夹都没有新建完成。全世界都看到Apple 的AI 做不好了,但没人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知名Apple分析师Mark Gurman在外媒发出一篇长文, 题为《Why Apple Still Hasn’t Cracked AI》( 为何Apple仍未攻克人工智能),揭露了Apple内部对AI态度的摇摆,内部的斗争和难以克服的技术瓶颈。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1985 年,年轻的乔布斯在接受在一档电视节目采访时,就谈到了未来对于人工智能的畅想,他表示:“我们也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输入进电脑,捕捉亚里士多德的潜在世界观,还能问亚里士多德问题,并得到答案。”现在看来颇像如今的各种大语言模型AI。
而到了2011年,乔布斯生命的最后时光,Apple推出了Siri,这一智能语音助手在当时堪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品。它能够理解用户的语音指令,并执行诸如预订餐厅、查找电影院等操作,让人们看到了智能交互的未来。乔布斯对Siri 寄予厚望,认为它远不止是一款简单的应用,而是一个能够改变人们与技术交互方式的重大突破。
Siri的出现,也标志着Apple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早期布局。乔布斯的理念是,Apple应该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精准挑选的内容,而不是让用户被动地去搜索。这一理念深刻影响了Apple的后续发展方向,也让人们看到了Apple 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潜力。
在当时,Siri的技术领先性让Apple在智能语音助手领域占据了先发优势。它不仅能够识别语音指令,还能通过与互联网服务的结合,为用户提供更实用的功能。例如,用户可以通过Siri 查询天气、设置提醒、发送短信等,这些功能在当时都显得非常先进。乔布斯的远见在于,他看到了语音助手在移动设备上的巨大潜力,认为它将成为未来人机交互的重要方式之一。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作为如今的Siri,对于Apple来说,其实是一个“捡来的孩子”。为什么Apple 的语音助手会叫“Siri”这么一个似乎毫不相干的名字呢?因为,Siri 来自SRI,也就是斯坦福研究院,他们从DARPA获得了1.5 亿美元的资金,用于开发他们所谓的认知软件助手。
起初SRI的计划是与电信公司或手机制造商合作研发“认知软件助手“但是无人理会,SRI不想放弃这个项目,只能自己独立完成它。Siri项目最终成为Siri公司,并于2007年成立。三年后,Siri在Apple应用商店首次亮相,而Siri的出现,与乔布斯对于语音助手的想象不谋而合,仅仅上架Apple Store两周之后,他们接到了史蒂夫・乔布斯本人的电话。到2010年4月,Siri公司接受了Apple的报价,允许这家科技巨头收购这项技术,并使其成为其软件阵容的一部分。Apple给出的报价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但是种种消息显示,其价格接近2亿美元。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捡来的孩子”的Siri在Apple的发展却并不顺利。尽管Apple在早期收购了一些AI相关的小型公司,如Laserlike、Tuplejump、Turi等,但这些收购并未能有效地推动Apple 在Siri 技术上的突破。
而在AI的应用方向上,Apple也更是显得有些犹豫不决,未能像在其他领域那样迅速而坚定地打造出具有革命性的产品。
在Siri面世仅一年后,三星就拿出了自己的竞品,而三年之后,亚马逊的Alexa初试啼声,又过了两年,Google Assistant姗姗来迟。随后就是各类语音助手如雨后春笋般纷至沓来,Apple在AI方向的踌躇,直接导致了Siri更新缓慢,渐渐成了一次Apple 的“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2018 年,Apple决心变革,从谷歌挖来了约翰・吉安南德雷亚(John Giannandrea)担任AI 负责人,希望借助他的经验和影响力推动Apple 在AI 领域的发展。
但是,据Apple 员工的一些内部爆料:吉安南德雷亚是一个好的开发者,但是,他却很难成为一个好领导者。据Apple 的员工所言,吉安南德雷亚是一个安静随和的人,他不喜欢和别人起冲突。他对于机械学习的态度极其佛系,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他常常安慰员工:“机械学习研发得快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像爬上一样,一步步慢慢往上爬最终一定能取得成功。”员工和知情人士反馈,吉安南德雷亚在Apple 核心圈中难以融入,难以推动变革。他性格低调,未足够争取团队所需资金。一名高管曾透露,吉安南德雷亚的团队缺乏其他Apple 工程团队的紧迫感。
虽然,吉安南德雷亚的行事风格很招员工喜欢,但是作为一个“好人”,并不代表能做出好产品。于是,在他的带领下,AI/ML团队在公司里获得了一个AImLess(没有目标)的雅号。Apple的AI团队每天的工作就是上班摸鱼,下班还是摸鱼,再加上吉安南德雷亚的“好人”属性,晋升和休假都比别的团队待遇好。
引发了公司内部其他团队的极度不满,经常与AI团队共事的软件团队就表示,他们一直以来都在给AI团队兜底,AI团队一直在“摸鱼”,而且薪资高,假期还多;而AI团队则表示软件团队太“卷”。甚至,软件团队为了不让AI 团队拖自己后腿,居然在团队内部又组建了一个“AI部门”。这样两个团队放在一起,怎么能做好产品呢?
然而,Apple还有一个更致命问题——高管对于AI的路线认知也不统一。
最开始,Apple计划打造两个模型,分为一大一小,小模型运行在本地,运行一些简单的指令,同时也能保护用户的隐私;而大模型就在云端运行,处理一些复杂的任务。没过多久,Siri 的高层就又决定改用一个模型来解决所有问题,这样做就必然要用云端大模型,这显然和Siri团队最开始坚持的隐私政策背道而驰,直接导致了一些坚持隐私保护的Siri 团队员工离职。
而这时候,ChatGPT的横空出世更是打了Apple一个措手不及,更要命的是,AI 团队的领导“好人”吉安南德雷亚丝毫没有意识到ChatGPT的革命性,据透露,他曾告诉内部员工:“一个聊天机器人,是不会给用户带来多大价值的。”这直接导致了Apple在LLM项目上的迟缓跟进。
当然,Apple在AI上的失败也不能全赖管理和人事上的问题,Apple在AI技术的研发上也确实面临着一些更实际的困难。
首先,AI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数据来进行模型训练,而Apple一直以来强调用户隐私保护,对数据的使用有着严格的限制。这使得Apple的研究人员在训练AI模型时,无法充分利用Apple庞大的用户数据,只能依赖于第三方授权数据集和合成数据,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AI模型的性能和应用范围。
这一问题在与其他科技巨头的对比中尤为突出。例如,谷歌、Meta等公司凭借其在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等领域的优势,能够收集大量的用户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来训练和优化其AI模型。而Apple的隐私政策虽然在保护用户隐私方面赢得了好评,但却成为了AI 技术发展的桎梏。
其次,Apple在AI硬件资源的采购上也相对保守。与亚马逊、微软等竞争对手相比,Apple在GPU等关键硬件的采购量较少,导致其AI 模型的训练速度较慢,进一步拖累了A技术的发展进程。在AI时代,硬件资源的投入对于技术的快速发展至关重要,而Apple的这一保守策略显然不利于其在AI 领域的竞争。
最后,不仅在硬件上落后,据Apple 及其他公司高管透露,Apple 的AI 员工也数量远少于竞争对手。对Apple 而言,错过潜在的颠覆性技术并不致命。
毕竟Apple 常常会让同行先探索新技术去验证市场,而后再打磨产品,向用户推出设计精良、也更易用的版本。这种策略也塑造了用户对Apple“不求最新,但求最好“的印象。一直以来,Apple 都凭借精心打造的产品、精选内容和每年一次的软件更新,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科技公司。
Apple 也是这么想的,在今年5 月的财报电话会议上,库克被股东问及AI 延迟的问题时,他表示只是需要更多时间以达到Apple 的质量标准,“没有太多其他原因,只是比我们预期的时间长了一些。”
但问题是,多长算长呢?在AI 领域,留给Apple的时间可是已经差不多了。
(本文来源于《EEPW》202507)
关键词: 202507

加入微信
获取电子行业最新资讯
搜索微信公众号:EEPW
或用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
相关文章
-
2025-07-15
-
智能计算 2025-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