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传感器的特点与趋势

物联网与传感器   作者:王莹 孙俊杰 叶雷 时间:2014-09-25来源:电子产品世界

编者按:  摘要:从分析可穿戴产品入手,解析可穿戴传感器的趋势。   生态链建设是可穿戴成功的关键   Gartner位于台北的分析师邓雅君:从去年一年的市场表现来看,可穿戴产品应用主要还是集中在健康、运动等应用,这些产品从监测日常活动量延伸到穿戴者透过App来累计并检视自己活动量, 并从同属型的穿戴者中排序以便更加了解自己的的体适能评比。这里面有主动性的需求,比如用来监测自己的步数等。另一种类型是被动型的佩戴者,比如老人,为了让他们独自居家时更加安全一些,佩戴摔倒或者处于异常状态时发出报警设备。有一个有趣的

  摘要:从分析可穿戴产品入手,解析可穿戴传感器的趋势。

  生态链建设是可穿戴成功的关键

  Gartner位于台北的分析师邓雅君:从去年一年的市场表现来看,可穿戴产品应用主要还是集中在健康、运动等应用,这些产品从监测日常活动量延伸到穿戴者透过App来累计并检视自己活动量, 并从同属型的穿戴者中排序以便更加了解自己的的体适能评比。这里面有主动性的需求,比如用来监测自己的步数等。另一种类型是被动型的佩戴者,比如老人,为了让他们独自居家时更加安全一些,佩戴摔倒或者处于异常状态时发出报警设备。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有可穿戴设备需求的人,反而佩戴的不是很多,往往是健康人在佩戴。

  可穿戴设备的需求因人而异。如果可穿戴设备能够真正让人生活的更加便利、更加自在,那么他自然就会去戴,并且会持续戴下去。但如果这个设备并没有带来太多帮助,那么他可能在尝试之后,或者新鲜感过去后,就不会继续再佩戴。这说明,可穿戴设备不是只卖一个硬件设备加上应用(APP)就行了,而是需要一个生态系统,需要一个比较完整的价值链来支持可穿戴设备的附加价值。

  短期来看,可穿戴设备的价值还不容易体现出来。长期来看,可穿戴设备的驱动因素主要还在于三个方面:一是远端通信技术的支持;二是方便实现对佩戴者的状态监测;三是生态链对顾客需求的支持。

  保健目前是主流

  Gartner的邓雅君认为,目前看来,观察一个人一天的活动量,用得较多的传感器是加速度计和高度计。他们搭配起来可以计算出跑步有多快、上下山的高度等,还可搭配手机一起,利用GPS来定位。目前新型的还有心跳性传感器、光感传感等,这也是苹果Watch上配备的。除此之外,目前还没有看到更多传感器进入可穿戴设备市场。

  因为更多种类传感器的进入,需要前期已有的传感器之使用价值得以体现。上述的传感器价值现在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这种情况下单靠技术提供方推出传感器,这种技术推动型的做法并不好。更好的做法应该是,在技术实现之余,像上面分析中所述,花时间进行生态链建设和网络连接建设,让可穿戴设备的使用者通过IoT(物联网)得到附加的使用价值,消费者才会持续戴下去。从这方面来讲,只靠硬件,而没有好的应用与软件服务的话是不可行的。

  在中国大陆,有很多很好的互联技术厂商,建议他们的眼光也要放得长远一些,而不是仅仅只是靠杀价、抢客户来维持运转。这样的话,抢来的客户可能也会因为同样的原因被别人抢走。只有良好的生态链是难以复制的,竞争力才是更强的。

1 2

关键词: 传感器 可穿戴设备 物联网 201410

加入微信
获取电子行业最新资讯
搜索微信公众号:EEPW

或用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

相关文章

查看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