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亭院士:医疗领域可穿戴设备的5大趋势

消费电子 时间:2018-11-19来源:OFweek人工智能网

  11月12-13日,由OFweek中国高科技行业门户、高科会主办的“OFweek2018(第三届)中国高科技产业大会”在深圳成功举办。在13日“OFweek2018(第三届)中国医疗科技大会”上,国际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讲座教授张元亭带来了《从智慧可穿戴技术到人机融合系统》的主题演讲,在智慧可穿戴设备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探讨了人机融合系统(CYBORG生机人)技术,带领我们走入了一个人工智能与人的智慧相融合的新世界。


blob.png

  国际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讲座教授张元亭

  血压监测需求给传统血压测量技术带来了巨大挑战

  高血压是导致中风的首要危险因子 ,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心脑血管重大疾病是人类的第一杀手。血压的精确测量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风险的评估,急性心事件的预测,治疗效果的跟踪,疾病的防控,以及病患管理的指导都至关重要。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家庭血压测量,特别是24 时动态血压监测,相比于医院临床测量得到的血压能够更好地预测病情风险和监测治疗效果。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夜间血压的升高与心血脑血管疾病风险的增加有关。这些夜间血压监测的需求给传统基于袖带充放气的血压测量技术带来了大的挑战。

  可穿戴技术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创新

  近年来可穿戴式移动医疗、心血管生理建模和无扰式传感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柔性、可伸展、可印刷传感技术的发展,使得高精度及便利的无扰式无袖带连续血压测量成为了可能。张元亭院士表示:目前可穿戴健康医疗技术逐渐小型化,可穿戴设备重点关注是与连续血压监测相关。血压参数对疾病预测、预警和预防都有很重要的关键性作用。目前可穿戴设备的传感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创新。

  2017年,可穿戴设备先驱如Fitbit和Jawbone相继裁员,摩托罗拉(Motorola)和Pebble等制造商则停止市场活动。此前,Gartner的一份报告显示,智能手表的弃用率大于普及率,而功能有限、设备易损坏、售价高等因素使得可穿戴设备市场陷入停滞。张元亭认为,可穿戴技术瓶颈主要表现在技术层次低、功能性不够、用户体验差三方面。目前,可穿戴设备功能有限,仅在测心率、计步数等方面运用,如能添加新型智能传感器并实现与健康和生活相关的刚需功能,可穿戴设备的运用才会更广泛。

  可穿戴技术需要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

  目前整合基因、影像、可穿戴设备等多维度信息做疾病预测方面,基础理论仍不完善,需要把这些数据整合起来,也就是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目前,人工智能在健康信息学领域的有两个最主要的应用:分类和预测。对此,张元亭呼吁,可穿戴技术在工业、能源、健康医疗的产学研市场需求,突破可穿戴就是智能手表手环的大众理解。

  可穿戴技术是增强人能力的手段,例如残疾人在助步机器人帮助下增强行走能力,可以自理生活。可穿戴数据采集设备增强人的感知力,在夜幕在吵杂环境下判断周围的威胁,减少风险。张元亭院士提出了“大健康医疗”理论,该理论能推动崭新健康大产业的发展。他同时也表示,可穿戴技术在未来医疗健康,物联网,智慧城市等将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行业人士共同推动核心技术创新发展,及时转化新产品和新产业。

  张元亭院士指出,可穿戴设备的发展趋势-“超级智慧(SUPER-MINDS)五化五性系统:小型化、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和标准化,在保密性、无扰性、精确性、节能性及鲁棒性方面课提升空间很有前景。

  未来,可穿戴产品未来将会向小型化、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和标准化这五大趋势发展。可穿戴传感技术的价值与人工智能同等重要、密不可分,在未来医疗健康,物联网,智慧城市等将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大家共同推动核心技术创新发展,及时转化新产品、新产业和新服务。

关键词: 可穿戴设备

加入微信
获取电子行业最新资讯
搜索微信公众号:EEPW

或用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请文明上网,做现代文明人
验证码:
查看电脑版